外语电化教学

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研究

  • 外语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功能标准:理念、框架与实践

    常小玲;

    随着数字教材的快速发展,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功能日益受到关注。但现有平台的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相关标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教材的出版效率和使用体验。该研究聚焦外语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建设,从学科特点与需求出发,对外语数字教材的特征和数字教材出版平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体现集成化、规范化、智能化、个性化等理念的外语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功能标准框架,以期为外语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并为其他学科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No.223 3-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157 ] |[阅读次数:37 ]
  • 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基于语言数据、大语言模型和数字技术的多维度探讨

    冯聪;李颖;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借助语言数据、大语言模型和数字技术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英电影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文章阐述了如何利用语言数据平台和工具进行详细的分析,借鉴中国电影的特色词句,为优化英美电影汉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此外,文章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课堂中的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外语教学效果。最后,文章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多模态场景下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些创新应用,该研究旨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发展。

    2025年03期 No.223 10-1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623 ] |[阅读次数:45 ]
  • 基于iTELL框架的大学外语新形态数字教材构建:理念、逻辑与价值实现

    胡加圣;赖家文;何静静;

    数字教材是数字智能教学的“新基建”。本文基于iTELL框架提出一种新形态大学外语数字智能教材的建构逻辑:以教材为“交互中枢”,通过构建“四主体协同交互网络”,并运用动态权重调节、价值导向设计等机制,赋能人机协同,保障师生主体性与教育价值,消解生成式AI引发的角色失衡、主体性削弱等“智能化”困境。其核心价值体现为:重塑人机协同的教学价值、驱动个性化与深度学习的学习价值、实现知识动态演进与价值引领的内容价值,以及在“师生—课程—教材—平台”一体化构建中涌现的系统价值。以《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表明,基于iTELL的智慧化教学范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并促进师生角色的积极转变。

    2025年03期 No.223 18-2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155 ] |[阅读次数:27 ]

投稿启事

  • 《外语电化教学》关于启用在线投稿系统的启事

    <正>为了方便广大作者投稿,提高本刊编审效率,抑制不法之徒盗用我刊身份诈骗作者钱财的现象,本刊编辑部已于2016年3月正式启用网络在线采编系统,也不再接受打印稿。本刊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www. wydhjx. cbpt. cnki. net,也可扫描右方二维码进行投稿。提示:四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稿件处理回复,默认为自动退稿。

    2025年03期 No.223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48 ]

译介与传播研究

  • “数字藏经洞”多模态翻译传播探赜

    曹进;徐冉;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三维建模、全局动态光照及文物修复算法等前沿数字化技术,构建了视、听、触觉等多感官协同的符际互补多模态传播体系,为敦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开辟了新路径。该研究基于符际互补理论、视觉语法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与翻译传播学理论,系统解析“数字藏经洞”的数字化符号表征机制及其意义生产过程,深入探讨多模态话语建构策略与跨文化翻译传播效能。研究发现,多模态技术的整合应用显著提升了莫高窟文化信息的传播深度与受众理解度。据此,该研究提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需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活化传播路径,通过优化多模态叙事体系强化文化认同,完善翻译传播策略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03期 No.223 26-3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55 ] |[阅读次数:18 ]
  • 《倾城之恋》中女性相关隐喻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与认知视角的英译分析

    王晓平;高一帆;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基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开发的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 5.0,以《倾城之恋》的海外传播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进行检索和识别,深入探讨女性相关隐喻的翻译状况,探究隐喻翻译的应用成效。该研究采用混合式方法,首先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筛选样本,进行系统识别与量化统计;然后结合文本细读对典型隐喻案例展开质化分析,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双重验证。研究发现,金凯筠成功保留了约70%的女性相关隐喻,通过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实现了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然而,部分文化特异性隐喻的简化导致深层文化内涵流失,表明文学翻译需要兼顾语言转换与认知模式差异,这可能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5年03期 No.223 33-38+7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97 ] |[阅读次数:18 ]
  • 翻译诗学视阈下辜鸿铭英译《红楼梦》片段赏析

    张旭;张鼎程;

    该研究基于知识考古新发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辜鸿铭的翻译诗学观,通过在共时和历时语境中的对比分析,探讨其试译《红楼梦》的缘起、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产生的美学效果。

    2025年03期 No.223 39-4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23 ] |[阅读次数:18 ]
  • 从严复、马君武到周建人: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邹伊勤;王银泉;

    清末民初,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传入中国,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民族进步、科学革新输入了强劲思想动力。钩沉大量报刊书籍和史料,考察晚清以来社会历史语境中生物进化论的译介过程,考据其由在华西人肇始传入中国,然后由严复和马君武为先导“异化”为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最终由生物学家周建人译介《物种起源》回归其自然科学属性,促进了现代科学观与方法论的传播。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呈现三个鲜明特征:晚清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传播属于启蒙期,民国初期回归生物进化论属于发轫期,民国中后期改造升级为现代科学属于完善期。严复、马君武和周建人对进化论的接力翻译,揭示了进化论知识对中国人的科学认知影响的渐进式程度和性质,同时呈现科学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科学翻译史上,周建人是进化论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关键人物,对其翻译生涯和重要贡献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不仅在于为他的翻译家身份正名,更是在我国启动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建设之际,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科建设的守正创新和转型升级。

    2025年03期 No.223 46-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70 ] |[阅读次数:16 ]

翻译教育研究

  • AI赋能的翻译知识网络构建与人机协作教学新范式

    慕媛媛;郑双双;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语言模型的突飞猛进为翻译教学带来了范式革新,AI赋能的翻译知识网络构建以及数据挖掘形成的知识图谱为翻译学习提供了可量化的知识关联,可将其用于翻译教学中知识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追踪与教学测评。该研究以翻译知识网络的认知翻译学根源为出发点,结合知识网络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提出了“语言—文化—功能—认知智能”四维翻译知识网络模型,并以自研的翻译知识库平台为例,从知识点定义、语料知识标注、数据挖掘、 AI赋能的知识图谱生成等方面具体阐释认知智能交互的翻译知识网络构建。该翻译知识网络可应用于翻译教学,通过知识点整合进行教学管理,同时结合大语言模型进行人工校准的智能化翻译测评,形成“翻译知识网络+大语言模型+人类教师”三者互动的人机协作教学新范式。

    2025年03期 No.223 52-6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下载次数:307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句法量化特征的翻译质量评价

    王金铨;何泊稼;宋晨阳;

    该研究旨在探索句法相关量化特征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的作用和影响,选取了宏观句法复杂度、微观句法复杂度和句法语义三方面共47个变量,考察变量对说明文、叙事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译文质量评价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1)宏观、微观句法复杂度的相关变量均在一定程度上与三种文体译文成绩显著相关,但受源文本特征影响,具有显著相关的变量数量与相关性程度因文体不同而存在差异;(2)两个句法语义变量在三种文体译文质量评价上的表现欠佳,该类变量适用于在句法形式方面对译文合集间的质量进行整体比较;(3)三种文体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其中说明文模型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议论文,叙事文最低。

    2025年03期 No.223 62-6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119 ] |[阅读次数:16 ]
  • 超文本视角下基于平行文本的文本级翻译技巧教学研究——基于译员翻译过程录屏和教改实验

    王林海;胡英花;张志云;

    该研究以超文本及其“锚点—链接—节点”三要素为框架,将网络翻译过程视为原文在三要素支持下在文本宇宙间的编织与穿梭,从而在文本层面初步探讨了网络翻译实践、翻译技术、后现代翻译理论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该研究通过合理扩展平行文本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平行文本的“文本级”翻译技巧教学模式,并通过对翻译专业学生、非英语类专业学生及职业译员的对照实验,考察了该教学模式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不同群体的翻译能力,在基础薄弱群体中效果尤为显著。

    2025年03期 No.223 69-7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15 ]

语言学研究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GenAI三元协同交互二语写作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边家胜;李汕;姜巧;

    该研究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学生—教师—GenAI”三元协同交互二语写作模型,探究GenAI作为智能环境因子如何通过动态协作机制优化二语写作学习过程,并促进学生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干预实验设计,在自然教学情境中开展为期6周的日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整合写作成绩、深度访谈与教师日志等多维数据,采用三角互证法分析模型成效。研究发现,GenAI通过层次化反馈能显著提升学生写作技能,其动态反馈循环促使学生在筛选、整合多元反馈中实现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发展;GenAI的层次化反馈、数据驱动的协作支持及学习者自主性培养是优化二语写作生态系统的核心机制,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写作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2025年03期 No.223 76-8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85 ] |[阅读次数:15 ]
  • 《纽约时报》电动汽车话语隐喻生态性研究

    何伟;田怡;

    该研究基于隐喻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语料库工具、大语言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纽约时报》电动汽车话语的隐喻体系及其生态取向,揭示隐喻蕴含的生态观,探讨其动因及影响。结果表明,《纽约时报》电动汽车话语形成了具有对抗性的隐喻体系,主要存在战争、暴力、人类活动和竞赛四类隐喻,对抗性呈现“国内→国际”与“经济→政治”的双重递进态势;约50%的隐喻呈生态破坏性,约33.3%呈有益性,约16.7%呈生态模糊性;隐喻体系蕴含三重生态观——抵制中国发展的破坏性生态观、支持其本国发展的有益性生态观和关注电动汽车经济效益的模糊性生态观。动因可归结为《纽约时报》对经济利益的政治化维护及坚持的冷战思维。该隐喻体系使得公众对电动汽车生态价值的认知产生偏差,客观上阻碍了美国电动汽车的推广进程,导致拜登政府电动汽车政策的受挫。该研究为媒体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可为相关舆情监测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No.223 85-9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233 ] |[阅读次数:16 ]
  • 金融话语主题向量历时演化模型研究——以美联储货币政策报告为例

    赵会军;林墨丞;

    该研究融合主题模型和词向量,构建主题向量历时演化模型,量化分析美国近期四位总统的货币政策话语特征。研究发现,美联储在不同任期总统的货币政策话语重心存在显著差异:小布什任期内关注地缘政治与金融风险;奥巴马时期突出金融体系监管与危机后复苏;特朗普任期内聚焦社会公平与通胀目标框架;拜登政府则转而强调疫情与地缘政治冲突下的供应链安全问题。相似性分析发现,美联储在价格稳定、就业促进与金融稳定等核心政策目标方面表现出显著连续性,但政策表达与实施路径则呈现出灵活适应的特征。研究预测,特朗普在其新任期仍将延续“美国优先”的政策取向,在国内经济保护措施、贸易关税、行政命令与司法审查等方面具有明显干预倾向。该研究为政策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可用于追踪和量化全球政策话语的演化规律,有助于相关部门精准把握国际政策趋势与风险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No.223 95-10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81 ] |[阅读次数:14 ]

广告·新书推介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电视创新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黄鑫;

    <正>人工智能重构了信息传播与知识获取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传统教育生态。教育电视与技术作为重要的教育传播媒介,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技术革新与功能转型的迫切需求。从技术层面看,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教育电视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使得教育电视内容能够以高清、流畅的形式实时传输;大数据技术则可精准分析用户的学习行为与偏好,为个性化教育内容推送提供支撑。在教育需求方面,传统教育电视单向传播、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025年03期 No.223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06 ] |[阅读次数:12 ]
  • 文化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路径探究

    陈文婷;

    <正>文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策略与路径成为必然。海量的英语文化信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多媒体资源等渠道迅速传播,学生获取英语学习资源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信息时代暴露出诸多不足。

    2025年03期 No.223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16 ]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用技术创新与课程开发探究

    王瑜;

    <正>新时期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应用迎来深刻变革与全新机遇,这一时代背景可从科技、教育需求、社会经济等多维度剖析。在科技层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成熟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工具的局限,智能化学习系统能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行为,通过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需求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终身学习理念普及,社会期望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高阶能力;在社会经济层面,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下,教育公平与质量成为焦点,AI技术为偏远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带来可能,助力推动教育普及与公平,使得教育技术创新与课程开发目标升级,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致力于运用技术攻克教育难题。

    2025年03期 No.223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07 ] |[阅读次数:13 ]
  • 全球化背景下水利人才英语口译能力培养方法与思路探究

    宋希杰;

    <正>作为有效沟通和协作的核心技能,英语口译能力在跨国水资源管理中尤为重要。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需要结合水利行业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翻译实践等,促进学生在真实交际环境中锻炼口译能力。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水利人才的英语口译能力培养应采取系统化、综合性的教学策略,以适应国际水利合作日益增强的需求。这一思路不仅为水利专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年03期 No.223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