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电化教学

人工智能与大学外语教育研究特约稿

  •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面向智能时代的新一轮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

    俞洪亮;张强;

    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与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为重新审视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双重视角。在此视域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作为人才培养新机制,正在成为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指向。本文认为,当前大学外语教育正处于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范式跃迁阶段,其教育内涵正在深刻重构,呈现出明显的“新外语教育”发展质态。文章建议,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实践在彰显人文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应融入科技教育,以“主动融入智能技术教育变革”和“坚守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为立身之道,以“超课程”建设理念、思路和方法撬动大学外语教育教学范式转型,助推学校和专业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专业能力、数字素养与文化自觉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

    2025年04期 No.224 3-1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384 ] |[阅读次数:32 ]

AI语言学研究

  • 通用大语言模型的语言特征及其对人类语言的反哺

    李佐文;曹韵之;

    通用大语言模型(GLLM)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人类语言生态。根据原型—模型论,人类语言是以世界为原型的,是对世界描摹与表征的模型;而GLLM则是在学习人类语言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的语言模型,其生成的语言实则是对人类语言的重构与复现。GLLM通过海量人类语言数据的训练,掌握了人类语言特征和规律,具有卓越的语言生成能力。GLLM语言有其明显的特征,可视作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学界对GLLM的语言行为研究颇多,但关于GLLM语言特征及其对人类语言的反哺关注不够。鉴于此,本文以DeepSeek、 Chat-GPT-4o、讯飞星火等通用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GLLM语言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其对人类语言的反哺作用。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GLLM与语言学之间的互动互鉴。

    2025年04期 No.224 11-1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33 ]
  • 病理符号学的内涵与人工智能多模态表征问题

    黄立鹤;杨依然;

    文章从阐释病理符号学的来源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多模态表征问题,探讨其在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和干预中的应用。文章首先对病理符号学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其与生物符号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其次,在语象合治的范畴下明确了病理符号学的当今内涵,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多模态病理符号意义特征。基于多模态特征的认知筛查和干预技术旨在聚焦老年认知障碍的病理符号,特别是考察如何使语言符号成为敏感性更高的临床标志物。病理符号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拓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视野和维度,也彰显着病理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重大进步。

    2025年04期 No.224 18-2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92 ] |[阅读次数:16 ]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人物构建——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实证研究

    文旭;周铣;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相关产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应用层面上的道德规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该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框架,探讨大语言模型从研究开发人员、训练数据、人机交互过程以及具体对话事件中习得社会认知的路径,以解释生成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类社会认知。实验通过收集ChatGPT-4o基于人脸图像生成的描述性文本,对其描述长度、词频共现情况、情感倾向进行量化分析,并从社会叙事、地域迁移及教育背景三个方面进行认知语篇和框架语义分析。结果表明,被测模型存在语言结构固化、属性偏置、矫枉过正的问题。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行为复现的迷思,并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对于完善人工智能系统的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224 24-3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395 ] |[阅读次数:23 ]

外语教育技术研究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外语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要义、逻辑架构与发展路径

    丁利;付有龙;

    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大规模应用,大学外语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成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水平、实现数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参鉴教师教学胜任力形成的“观念一行动一反馈”三阶演化进程,大学外语教师的数字胜任力通过数字认知形成力、数字技能实践力和数字思维生成力在动态进阶、螺旋上升过程中形成,具体包括观念维度的数字认知胜任力、行动维度的数字实践胜任力和反馈维度的数字思维胜任力。数字胜任力的发展需要学校、学院、教师三方协作,围绕数字知识培养体系、数字实践培训模式、数字思维培育系统三个方面,推动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全面提升。

    2025年04期 No.224 32-3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670 ] |[阅读次数:23 ]
  • 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14—2024)

    曲鑫;颜欢;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Web of Science、 ERIC、 Scopus和CNKI数据库中2014—2024年间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发文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国内外均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期刊群;作者合作模式多样;研究热点广泛,涵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提升学习者参与度、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教师角色与技术应用、外语写作及语言能力发展等多个维度。基于此,文章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框架。然而,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挑战不容忽视。未来研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深入探究应对策略,注重人文关怀与伦理准则,推动外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No.224 39-4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952 ] |[阅读次数:31 ]
  • 活动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协作式写作评价:矛盾与协商

    孙新容;徐海铭;

    该研究基于活动理论,采用质性研究设计,收集课堂观察、叙事、访谈、写作评价制品等数据,聚焦外语写作课堂中师生共建写作评分准则的实践过程,探究师生写作评价活动系统的交互机制及学生写作评价活动系统的内在矛盾。研究发现,在共建过程中,师生活动系统以评分准则为共享客体实现系统耦合,以课堂话语为符号工具开展对话协商。学生评价活动系统内部存在多重评价身份的主要矛盾以及个体/集体间认同与协作的次要矛盾,共同推动活动系统的文化转型及方向变革。该研究为构建师生协作式外语写作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

    2025年04期 No.224 47-5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30 ] |[阅读次数:11 ]
  • “政产学研用”协同下的商务英语“双创”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易明勇;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双创”育人模式改革是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政产学研用”协同为该模式的建构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文章阐释了“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内涵、机制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双创”育人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计、“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构等四个层面探讨了建构商务英语专业“双创”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2025年04期 No.224 55-6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54 ] |[阅读次数:13 ]

译介与传播研究

  • 新世纪中国翻译话语研究方法述评:演进与创新

    江帆;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出版以“翻译话语”为主题的论著。这些著述多以两组话语权力关系作为潜在研究支点,与翻译理论史、学科史、方法论探讨等其他元理论研究形成了区别。就呈现样貌和发展前景而言,上述研究成果都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新世纪以来翻译话语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创新。其中,也存在研究范畴混淆、批评距离游移以及技术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文章对上述翻译话语研究成果的路径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对将来翻译话语研究的核心方法、研究范畴与批评距离等提供一定启示。

    2025年04期 No.224 61-6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38 ] |[阅读次数:15 ]
  • 心声与使命:刘宇昆科幻创作与翻译中的中华族裔意识

    李争;邓高胜;叶敏敏;

    在中美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中,刘宇昆在科幻创作和翻译中体现出族裔意识。这一意识已成为其译者惯习的构成部分,进而衍生出一种翻译规范,助力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文章以副文本理论为基础,梳理了刘宇昆科幻创作和翻译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研究发现,刘宇昆在翻译中突出强调中华族裔的身份认同,通过融合中西文化、拓展作品的文化内涵等方式,成功地将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到国际舞台。刘宇昆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创作出充满民族特色的科幻小说,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04期 No.224 67-7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38 ] |[阅读次数:14 ]
  •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甬籍翻译家的文本实践

    林晶晶;毛皓楠;

    该研究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聚焦近代甬籍翻译家群体在港口空间、同乡网络等多元场域的文本实践,揭示地域空间特性与文化、知识转译的互构机制。研究发现:(1)宁波作为近代通商口岸所具有的地理开放性与同乡网络的社会联结性,共同构筑了翻译生态系统,并形塑了甬籍译者的翻译惯习;(2)甬籍翻译家群体依托地缘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双重纽带,构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协同生产机制;(3)“在地化转译”作为空间实践的核心机制,实现了外来思想资源的本土化转化,推动现代知识体系与本土社会需求的深度耦合。研究结果印证了以甬籍译者为代表的浙江翻译群体在中国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甬籍译者的实践经验彰显了浙江作为地方翻译重镇的价值,推动了区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与本土话语知识转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04期 No.224 74-8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01 ] |[阅读次数:15 ]
  • 美国汉学家中国形象异域建构研究——以余华小说英译为例

    单伟龙;陈保红;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不仅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国际社会洞察新时代中国发展脉搏的重要窗口。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中国故事移入英语社会文化语境中予以完整诠释,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也推动了中国形象的异域建构与传播。该研究立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聚焦三位美国汉学家译介的余华《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英译本及副文本,解读其如何通过民族情感诠释中国形象的共性内涵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进而剖析翻译与中国形象异域建构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探究美国汉学家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与建构中国形象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明晰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路径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4期 No.224 81-8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79 ] |[阅读次数:13 ]
  • 《三体》人机英译风格对比研究——以刘宇昆、GPT-4与火山翻译译本为例

    朱亚菲;张继东;

    该研究从词汇多样性、句法复杂度、文本可读性和多维度分析四个维度,分析刘宇昆、 GPT-4和火山翻译在两部《三体》英译本中的风格差异,旨在探讨人类译者、大语言模型和神经机器翻译在文学英译中的优势与局限。结果显示,刘宇昆译本词汇最丰富、句法最简单、可读性最高、灵活调整能力最佳。GPT-4译本词汇多样、句法复杂度适中,但稳定性和可读性偏低,复杂文本中的灵活性有限。火山翻译译本词汇最单一、句法最复杂、稳定性最强,但灵活性受限。

    2025年04期 No.224 88-9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563 ] |[阅读次数:20 ]

广告·新书推介

  • 新时代语境下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伊小丽;

    <正>新时代语境下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央文献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国家的政治意志。因此,中央文献的翻译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其精准有效传播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可靠路径,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同时,中央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也是加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共赏,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

    2025年04期 No.224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99 ] |[阅读次数:13 ]
  • 新时期音乐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创新与突破

    王娟;

    <正>新时期跨文化交际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音乐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关键分支,其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以通用英语为依托,聚焦词汇与语法的机械性习得,未能充分适配音乐学科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征,致使学生在国际学术交流、跨文化协作及艺术实践表达中面临显著障碍,难以满足学科发展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

    2025年04期 No.224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10 ]
  • 新时代马列主义文献英汉互译模式与技巧探究

    桑延海;

    <正>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亟待通过高质量的语言转换实现国际传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这一需求正推动翻译实践从传统经验型向系统化、科学化转型。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竞争复杂,马列经典著作与当代理论创新成果的跨语际阐释,不仅关乎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思想内核的准确传递与文化语境的适应性重构。然而,现有翻译模式仍存在对历史语境把握不足、术语体系不统一、文化转译失真等问题,制约了理论传播的有效性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025年04期 No.224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11 ]
  • 探索如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途径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

    朱凤君;

    <正>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兴起为文学研究带来了革新性视野,其背景根植于20世纪人文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及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内在局限。传统文学研究长期侧重历史传记批评、主题阐释和审美感悟,虽成果丰硕,却多依赖批评家的主观直觉和印象式评价,缺乏稳定、可验证的分析框架,语言常被视为传递意义的透明工具,其自身建构意义的强大功能被忽视。随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学界逐渐认识到语言并非被动反映世界,而是主动建构现实、塑造意识形态的关键系统,催生了将语言学理论深度融入文学批评的迫切需求。

    2025年04期 No.224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26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