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帆;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出版以“翻译话语”为主题的论著。这些著述多以两组话语权力关系作为潜在研究支点,与翻译理论史、学科史、方法论探讨等其他元理论研究形成了区别。就呈现样貌和发展前景而言,上述研究成果都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新世纪以来翻译话语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创新。其中,也存在研究范畴混淆、批评距离游移以及技术工具运用不足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文章对上述翻译话语研究成果的路径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对将来翻译话语研究的核心方法、研究范畴与批评距离等提供一定启示。
2025年04期 No.224 61-6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38 ] |[阅读次数:15 ] - 李争;邓高胜;叶敏敏;
在中美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中,刘宇昆在科幻创作和翻译中体现出族裔意识。这一意识已成为其译者惯习的构成部分,进而衍生出一种翻译规范,助力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文章以副文本理论为基础,梳理了刘宇昆科幻创作和翻译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研究发现,刘宇昆在翻译中突出强调中华族裔的身份认同,通过融合中西文化、拓展作品的文化内涵等方式,成功地将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到国际舞台。刘宇昆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创作出充满民族特色的科幻小说,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04期 No.224 67-7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38 ] |[阅读次数:14 ] - 林晶晶;毛皓楠;
该研究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聚焦近代甬籍翻译家群体在港口空间、同乡网络等多元场域的文本实践,揭示地域空间特性与文化、知识转译的互构机制。研究发现:(1)宁波作为近代通商口岸所具有的地理开放性与同乡网络的社会联结性,共同构筑了翻译生态系统,并形塑了甬籍译者的翻译惯习;(2)甬籍翻译家群体依托地缘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双重纽带,构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协同生产机制;(3)“在地化转译”作为空间实践的核心机制,实现了外来思想资源的本土化转化,推动现代知识体系与本土社会需求的深度耦合。研究结果印证了以甬籍译者为代表的浙江翻译群体在中国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甬籍译者的实践经验彰显了浙江作为地方翻译重镇的价值,推动了区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与本土话语知识转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04期 No.224 74-8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01 ] |[阅读次数:15 ] - 单伟龙;陈保红;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不仅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国际社会洞察新时代中国发展脉搏的重要窗口。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中国故事移入英语社会文化语境中予以完整诠释,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也推动了中国形象的异域建构与传播。该研究立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聚焦三位美国汉学家译介的余华《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英译本及副文本,解读其如何通过民族情感诠释中国形象的共性内涵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进而剖析翻译与中国形象异域建构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探究美国汉学家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与建构中国形象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明晰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路径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4期 No.224 81-8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79 ] |[阅读次数:13 ] - 朱亚菲;张继东;
该研究从词汇多样性、句法复杂度、文本可读性和多维度分析四个维度,分析刘宇昆、 GPT-4和火山翻译在两部《三体》英译本中的风格差异,旨在探讨人类译者、大语言模型和神经机器翻译在文学英译中的优势与局限。结果显示,刘宇昆译本词汇最丰富、句法最简单、可读性最高、灵活调整能力最佳。GPT-4译本词汇多样、句法复杂度适中,但稳定性和可读性偏低,复杂文本中的灵活性有限。火山翻译译本词汇最单一、句法最复杂、稳定性最强,但灵活性受限。
2025年04期 No.224 88-9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563 ] |[阅读次数: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