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进;徐冉;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三维建模、全局动态光照及文物修复算法等前沿数字化技术,构建了视、听、触觉等多感官协同的符际互补多模态传播体系,为敦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开辟了新路径。该研究基于符际互补理论、视觉语法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与翻译传播学理论,系统解析“数字藏经洞”的数字化符号表征机制及其意义生产过程,深入探讨多模态话语建构策略与跨文化翻译传播效能。研究发现,多模态技术的整合应用显著提升了莫高窟文化信息的传播深度与受众理解度。据此,该研究提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需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活化传播路径,通过优化多模态叙事体系强化文化认同,完善翻译传播策略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03期 No.223 26-3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55 ] |[阅读次数:18 ] - 王晓平;高一帆;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基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开发的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 5.0,以《倾城之恋》的海外传播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进行检索和识别,深入探讨女性相关隐喻的翻译状况,探究隐喻翻译的应用成效。该研究采用混合式方法,首先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筛选样本,进行系统识别与量化统计;然后结合文本细读对典型隐喻案例展开质化分析,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双重验证。研究发现,金凯筠成功保留了约70%的女性相关隐喻,通过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实现了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然而,部分文化特异性隐喻的简化导致深层文化内涵流失,表明文学翻译需要兼顾语言转换与认知模式差异,这可能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5年03期 No.223 33-38+7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97 ] |[阅读次数:18 ] - 张旭;张鼎程;
该研究基于知识考古新发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辜鸿铭的翻译诗学观,通过在共时和历时语境中的对比分析,探讨其试译《红楼梦》的缘起、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产生的美学效果。
2025年03期 No.223 39-4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23 ] |[阅读次数:18 ] - 邹伊勤;王银泉;
清末民初,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传入中国,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民族进步、科学革新输入了强劲思想动力。钩沉大量报刊书籍和史料,考察晚清以来社会历史语境中生物进化论的译介过程,考据其由在华西人肇始传入中国,然后由严复和马君武为先导“异化”为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最终由生物学家周建人译介《物种起源》回归其自然科学属性,促进了现代科学观与方法论的传播。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呈现三个鲜明特征:晚清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传播属于启蒙期,民国初期回归生物进化论属于发轫期,民国中后期改造升级为现代科学属于完善期。严复、马君武和周建人对进化论的接力翻译,揭示了进化论知识对中国人的科学认知影响的渐进式程度和性质,同时呈现科学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科学翻译史上,周建人是进化论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关键人物,对其翻译生涯和重要贡献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不仅在于为他的翻译家身份正名,更是在我国启动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建设之际,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科建设的守正创新和转型升级。
2025年03期 No.223 46-5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70 ] |[阅读次数:16 ]